天津或迎来有明确记录的首个“千猛日”?
天津地区秋季迁徙猛禽的一些简单回顾
按:其实在每个春秋迁徙季的若干天里,鹰河一直在头顶上空流淌;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,但它们已经飞过。
2024年9月14日12:50-16:00,莫训强,树上的鹎(刘彦均),鸡腿堇菜,贺梦璇在天津边村湿地观察到1024只。经与包括Paul Holt在内的部分鸟友交流,这可能是天津境内有明确记录的首个“千猛”记录,而今天可能也成为了天津首个“千猛日”。当日记录:苍鹰[Accipiter gentilis]1,赤腹鹰[Accipiter soloensis]1,日本松雀鹰[Accipiter gularis]1,鹊鹞[Circus melanoleucos]3(male),白腹鹞[Circus spilonotus]1(male),普通鵟[Buteo japonicus]1,雀鹰[Accipiter nisus]1+1=2,凤头蜂鹰[Pernis ptilorhynchus]7+4+167+44+20+82+510+31+75+33+11+5+2+2=993,未识别鹰类5+2+1=8,未识别鹞类2+5=7;红脚隼[Falco amurensis]2+2=4,燕隼[Falco Subbuteo]1,未识别隼类1。猛禽迁徙的总体方向是东北-西南;14:30之后换成几乎正东-正西。当日天气:阴/阴,29℃/20℃,东风1-3级/东北风1-3级。
而在此前的9月13日13:00-17:00间,莫训强,贺梦璇,卢学强,树上的鹎(刘彦均),鸡腿堇菜,白额高脚蛛同样在边村湿地观察到总数为567只的猛禽,包括:普通鵟130+110+76+3=319,凤头蜂鹰72+9+38+24+27+20+9+27+9+7=242,黑翅鸢[Elanus caeruleus]1,红隼3,燕隼1,雀鹰1。猛禽飞迁徙的总体方向是北-南;15:00之后换成东北-西南方向。当日天气:阴/多云转晴,23℃/18℃,东北风1-3级/东北风1-3级。
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,是包括天津在内的华北地区猛禽秋季迁徙较为集中的时段。而这个时段,也是广大鸟友风云际会之时。大家或单独行动、或聚集在猛禽观察点,欣赏这一史诗级的飞羽迁徙盛况。如北京百望山和望京楼等著名猛禽观察点,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鸟友前去观猛。在欣赏猛禽的同时,鸟友们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猛禽迁徙观察资料。



天津作为华北地区极为重要的鸟区,也是猛禽迁徙的重要通道。截至目前,天津共记录猛禽42种(其中鸮形目9种,鹰形目26种,隼形目7种)。此前对于天津猛禽秋季迁徙的观察时空密度均较小,故仅有过较为零星的观察记录,如:英国著名鸟人Paul Holt曾在2004年9月20日在天津境内数到过571只猛禽(Paul Holt,个人交流);孙敬文于2018年在滨海新区观察到过近百只凤头蜂鹰;陈景云于2021年在市区的南开公园观察到76只凤头蜂鹰;鸟友苇莺也曾于2021年秋在水上公园观察到198只凤头蜂鹰迁徙群体。此外,还有一些猛禽个体数量较为可观的观察记录,限于篇幅,这里不再赘述,留待将来以专门的文章加以综述。
本人长期关注天津的鸟类迁徙,也曾对天津境内的猛禽秋季迁徙做过一些记录,共记录过32种猛禽;在所记录的猛禽中,数量较大的主要有普通鵟、凤头蜂鹰和红脚隼等;较容易观察到的包括纵纹腹小鸮[Athene Noctua]、长耳鸮[Asio otus]、雀鹰、白腹鹞、白尾鹞[Circus cyaneus]、鹊鹞、普通鵟、凤头蜂鹰、黑翅鸢、红隼、红脚隼等。
总体来说,能够获得的数据量较少,所以很难总结出关于境内猛禽秋季迁徙的规律,但也不难看出一些端倪。在此,暂时作一些简单的回顾,也加入一些个人猜测,供各位鸟友参考。
0.关于天津境内猛禽迁徙的方向和方位以外的一些总体印象:(至少对于天津平原地区的观察点位来说)似乎它们起飞的起点并不近,所以大部分情况下,要到临近中午才能看到规模性迁徙群体;它们也并非如常规印象那样,在中午左右就结束迁飞;很多时候,直到下午4点都还能观察到规模性迁徙群体;同日的多个规模性群体,往往是间断性出现的,这可能提示不同规模性群体起飞的起点的确不一样;大部分在平原区观察到的规模性群体都不形成鹰柱而是形成“鹰河”;但是在观察点位上空被观察到之前,它们可能处于任何其他空间格局状态;被观察到时,它们的飞行高度在1~x百米为主,但这不能总结为它们总是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移动;纯蓝天背景下,不容易探测到它们的存在;有白色或灰色云朵作为背景更容易探测到。
(图 关于天津境内猛禽秋季迁徙空间信息的简单汇总)
1.天津境内猛禽秋季迁徙总体方向是东北-西南方向。
2.高峰期的时候,它们似乎并不是沿着单一狭窄“迁徙通道”迁徙,而大概率是沿着东北–西南方向的一个相当宽的“迁徙面”在迁徙;在这个“迁徙面”上,有可能存在若干条平行的“鹰河”—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上述红色箭头的、相对随机的观察点位上空均能看到规模性迁徙的猛禽(比如,在边村上空看到鹰河,可能既是必然也是随机)。
3.以在上述观察点位(如东丽湖和边村)的观察经验来看,观察距离很短/窄,探测距离可能仅在1km以内;换句话说,其实单个观察点位能够覆盖的“迁徙面”宽度极小,故所能覆盖的“鹰河”数量应该也仅有1(~2)条。
4.如果1~3均成立,建议可在平行于猛禽迁徙总体方向的方向上设置若干个平行的、且平面距离约在3~5km的观察点位(观察点位的连线垂直于猛禽迁徙总体方向),争取能够覆盖更多的“鹰河”,从而记录到更多的猛禽。各平行观察点位间可以对讲机随时沟通信息。
以上仅是一些非常不成熟的想法,分享给大家。也期待各位鸟友参与讨论、分享心得、提出批评。
关于最后的4,真心希望有时间、有兴趣的鸟友趁此好时光,多出门观察,多分享记录。条件成熟的话,我们可以同步观察。
期待大家更多的分享!